《何以为家》观后感2020

周记网36472023-02-27 10:26:04

2015年9月,一张男孩趴在沙滩上的照片震撼了整个互联网。他才只有3岁,本应无忧无虑、享受父母万般宠爱的年纪,却在人世间留下一具冰冷的尸体。这就是叙利亚难民的一个缩影,生活在一个政治不稳、被他国势力操控、战乱不断的人家炼狱。《何以为家》正是以叙利亚难民的真实故事改编拍摄,将叙利亚难民窘迫的生活惨状血淋淋地展现在世人面前。

黎巴嫩,一个位于叙利亚西南脚的弹丸小国,此刻成了叙利亚难民的温柔乡。为了避难,数以万计的叙利亚难民偷渡他国,漫无天日地苟活在贫民窟里。

《何以为家》观后感2020

如果不是形势所迫,谁会愿意过这种没有身份、没有国籍、没有正式工作——甚至一份低贱的工作,每天还需要躲避警察的追捕遣送的日子?为了谋生,骗处方药制毒,用女儿去换几只鸡。剧中我关注了两位母亲,一位是被观众指责对子女不负责任赞恩的母亲苏阿德——让年仅12岁的赞恩劳务养家、卖掉自己亲生骨肉;一位是拉希尔——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难民母亲,对努力生活、拼劲全力,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拉希尔卖命地工作,只是为获得一张假的身份证。

如果说苏阿德是可恶的,她低贱、卑微、凶泼,在她身上我们既没有为人的基本尊严,也没有看到她为人母最起码的关爱。但拉希尔一位这么坚强、给予小约纳斯无限母爱的母亲,也没能摆脱儿子被卖的遭遇。在这种大环境下,难民不论是顺从、卑躬屈膝、忍辱苟存,还是抵抗、拼尽全力、努力生活,留给他们的都只是悲剧。

覆巢之下安有完卵,国之不国何以为家!人骨为柴、烹煮人肉、易子而食,各种惨象都伴随着战争一并而来。历史从来都不是一位理想主义者,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太多真实的苦难比电影残忍太多,个人的命运在民族,甚至整个人类命运面前脆弱得不值一提。世界大战、华夏近代百年屈辱史,都是人类痛苦的回忆。战争动荡,最终受苦受难还是百姓。而今,我们用70年时间,从山河破碎、积贫积弱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从一穷二白到实现近8亿人口脱贫,这一切的成就都不得不归功于祖国的繁荣昌盛。

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。个人努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,国家昌盛保障着个人的生活。国家发展、社会进步是一个个个体努力奋斗的合力,是你我他拼搏勤奋的凝聚。大层面的东西,说起来太空泛,对我们个人来讲至少可以做到:

珍惜当下,感恩回报

全球事态正值多事之秋,应珍惜眼前的环境和所得到的机会。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务实的工作中去,切实站在集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、解决问题。想想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,要比赞恩好得太多,那么在现实生活中,还有什么好埋怨、好抱怨的呢?

贯彻学习,与时俱进

小赞恩在生活面临难以为继的情况下,用自己仅会的手艺——制作饮料,使生活短暂地看到了希望。但最终由于没有更好的谋生手段,为了能让约纳斯更好的活下去,不得不把嗷嗷待哺的约纳斯卖掉。纵观电影,不论是坚强的拉希尔还是赞恩的父母,都没有足以维持生计的一技之长。尤其是拉希尔为凑齐1000美金,讨债、预支薪水、借贷…穷尽各种方法,最终也梦断“周末集市”。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班纳吉、迪弗洛夫妇,两人在合著《贫穷的本质》里提到一个观点,即穷人更喜欢短期投入回报,而不喜欢长期投入回报——学习无疑是一项长期投入工程。

肩负责任,勇于担当

拉希尔比苏阿德伟大之处在于,同样面对自己的骨肉,拉希尔选择用爱全力抚养,而苏阿德只拿他们是个工具。最终在面对赞恩的指控时,苏阿德一副无辜的表情,辩护自己的无奈,可她作为母亲真的担负起身为人母的责任了吗?这样的母亲能不被观众所唾弃吗?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,做一份角色,肩一份工,出一份力,担一份责任。身就其位而不谋其政,就是对社会资源最大的浪费。

要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大环境,做足知识储备,肩负民族复兴的责任。你我的点滴智慧与拼搏,都将汇聚成浩瀚灿烂的民族江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