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年的你观后感1000字

周记网53952023-02-28 13:47:07

我认识一个人叫邓胜,是个电影制片人,属于电影圈专业人士,前些天他在朋友圈力推《少年的你》(我基本不看朋友圈,但过段时间会看一下邓胜的,当影讯看),刚好前两天有时间,就跟一个朋友一块去看了,有一点感受,写出来,算是给邓胜的推荐费。

电影我是外行,而且是看电影很少的外行,所以说不出什么来。我看电影一向肤浅得很,只知道好看不好看,演员美不美,帅不帅,演得好不好。所以就电影本身而言,只觉得易烊千玺演得确实不错,另外导演选吴越和黄觉这么洋气的两个人,演这么土气的角色,看电影时,感觉他们过往的形象似乎也在银幕外注视着新形象,给我一种很奇妙的抽离感,这种抽离感反过来又强化了他们扮演的新角色,因此觉得这个安排很好,很有趣味。

少年的你观后感1000字

对内容倒是有一些感想。这部片子,导演似乎想放进来或者触及很多东西:人生目标,高考,校园欺凌,家庭问题,留守儿童,成年人和少年人之间的不信任、不理解以及沟通的鸿沟,人人都是孤岛,友谊,以及爱情。其中任何一项,都足以拍出一部有份量的电影,掺杂在一起,重点反而有点不突出。当然,电影不是论文,不要求条理清晰,论证清楚,所以抛开电影不论,借这些话题,我想分享一点自己的想法。

电影一上来就把女主角陈念的人生目标设定为“必须要上最好的大学,必须去北京”,在整部影片里,这个目标基本上可以说是她的命,是跟她的命连在一起的,她为这个目标,可以付出一切,实际上也付出了一切。为了提供这个目标的合理性,影片交代了陈念的家庭,她有一个不靠谱的卖三无产品的妈妈,整天被人追债,如果陈念考去了北京,妈妈就可以跟她一起去,在学校门口开个小商店,母女相依过活。因为电影不是论文,我不讨论这个逻辑是否站得住。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可贵的地方在于它说出了一个事实,高考,对于很多(如果不是绝大多数的话)家庭和孩子来说,就是孩子的命。这么窄的出口。生命的出口真得只有这么窄吗?考上最好的大学,是为了找到最好的工作,有很好的收入,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得到幸福和保障。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影片里对陈念施暴的女孩魏莱,恰恰生活在一个物质方面非常优越的家庭,其实影片已经告诉我们:如果只有物质上的优越,不能带来幸福,甚至不必然能养育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。而没有实现人生目标的陈念,在影片的结尾看起来也不错,我想她会不会在心里对几年前的自己说:孩子,放松一点,没关系,没关系。

再回来说高考。高考制度的弊端一直被诟病,可我自己觉得,高考本身并不是一个邪恶的东西,是家庭对孩子的人生和未来的狭窄理解,是全社会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的严重失衡,是家庭、商业机构、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作用,把它都快妖魔化了,任何一方都会说自己身不由己,但任何一方对此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我是1990年参加的高考,和那时候相比,现在孩子们的出路要宽广得多,不仅大学扩招,还有各种很好的网络课程,还可以去外国上学,孩子们的出口真得可以宽一些,不要把高考和自己的命连在一起,用高考把自己逼死。如果一个孩子是有责任心肯上进的,他会有出路。

看这部片子,我最大的感触是家庭多么重要:欺凌人的,和被欺凌的,都生活在残缺的家庭。请每一对父母思考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吧,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父母来说,良好的家庭环境其实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最珍贵的礼物,他们精神的幼芽能否健康萌出,几乎完全取决于此,同时这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。

影片里,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和友谊,同龄人之间,成年人和少年之间,都是如此。这让我觉得特别悲哀,但我想这是社会现实的反映。陈念作为一个学习很好的孩子,她的世界里几乎只有自己,她不帮人,也不关心别人,她说在这个学校,她不需要交朋友。她和小北是被困境挤压成一体的。这让我想到以前跟朋友的讨论:人类能自发地团结起来吗?很多人觉得不可能,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,人类只有在共同的危机面前才会团结,待危机解决,立刻又会为了利益而互相残杀。影片里郑警官甚至有一句台词:孩子没有同情心,人要长大了才能学会同情别人。我不同意这些观点。我看到的是,跟成年人相比,孩子最慷慨最无私最讲理,孩子之间有最纯洁的友谊,当然,同时他们有自私,嫉妒等不好的属性,但他们的高贵属性也与生俱来,如果得到比较好的培育,他们高贵属性的生长速度超出成人很多;我看到的是,人类是一个整体,人无法孤立存在,人不可能活成孤岛,如果活成孤岛,就会出问题,影片反映的各种问题就会出来;我看到的是,一颗心可以触碰另一颗心,一点爱能够感染出另一点爱,一朵微笑也能点燃另一朵微笑。合作互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求,其实我们对此并没有选择权。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这些想法天真,那么,你要选择什么呢?选择黑暗吗?为了黑暗和绝望而努力,为了黑暗和绝望培育我们的孩子?

伊朗有一部老片子叫《小鞋子》,我看过三次,每次看心里都很难过。我难过的是影片点出了一个事实:在孩子的世界那么难的事,对成年人来说往往很容易,但可悲的是,成年人和孩子的世界总是有沟通的鸿沟,所以孩子在自己的世界受苦。因此对于父母来说,把目光投注到了解自己的孩子是谁,他在想什么,不是我们第一个责无旁贷的责任吗?《少年的你》在这方面同样有让人痛心的反映:如果陈念把受到的欺凌告诉警察,并寻求保护,后面的悲剧很可能就不会发生。但是她没有,所以少年隔阂在少年的世界受苦----无论欺凌人的,还是被欺凌的,都在受苦。成年人隔阂在成年人的世界受苦。

匆匆写就,没有经过系统审慎的思考;限于篇幅,很多地方没有展开分析;而且影片也只看了一遍,肯定有疏漏之处,阅读的朋友多多海涵,感谢您的阅读,期待您的意见。